
在引入机器视觉前,这家年产能500万套精密部件的企业,正遭遇智能制造升级的“关键梗阻”。其生产的齿轮、连接器、模具配件等产品,需完成点点间距、节距、直径、角度等多维度测量,传统模式的痛点愈发凸显:
效率卡脖子:人工使用千分尺、投影仪测量,单件平均耗时20秒,高峰时3条产线需12名检测员轮班,仍跟不上自动化生产线的节奏,每天积压待检产品超2万件。
精度不稳定:熟手测量误差约±0.01mm,新人易因操作手法差异导致偏差,仅齿轮节距超差一项,每月返工损耗就达80万元。
柔性适配难:客户订单多为小批量多品种,切换产品型号时,人工需重新学习测量标准,换产调试至少耗时2小时,严重影响交付效率。
应用环节 | 核心功能 | 典型场景 | 增效成果 |
|---|---|---|---|
精密测量 | 直径、宽度、节距、角度等 | 齿轮节距检测、轴类直径测量、电路板焊盘间距测量 | 测量精度提升30%,周期缩短90%+ |
表面缺陷检测 | 灰度面积、对比度分析 | 金属件划痕检测、显示屏亮度均匀性检测、涂层缺陷识别、新能源电池极耳虚焊脱焊检测 | 缺陷识别率达99.9%,替代人工目检 |
装配验证 | 点点、点线定位测量 | 模具孔位对齐验证、连接器针脚装配检测 | 装配合格率从90%提升至98%+ |
方案优势:适配智能制造升级需求
软硬件深度协同:搭载500万-2000万像素工业相机、远心镜头及可调光源,配合自主研发AI算法,硬件性能可按需升级,软件支持可视化操作,无需编程基础。
灵活部署适配:①单机部署(0.5㎡占地,即插即用);②流水线集成(自动上料-检测-分拣闭环);③多设备联网(总部实时监控多产线数据),适配不同规模智能制造场景。
数据智能联动:自动存储测量数据,生成质控报表与趋势曲线,无缝对接MES/ERP系统,为生产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撑,实现“检测-分析-优化”闭环。
选对方案比砸钱更重要。”结合自身经验,李总总结了选择工业机器视觉方案的核心标准:一是功能全覆盖,确保点点、直径、角度等核心需求一步到位;二是AI算法硬,能适配复杂环境、自动修正误差;三是服务有保障,从调试到运维全程有人跟进。